解析融资租赁新规:法律法规与业务操作指南
融资租赁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,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、促进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换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,融资租赁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。为了规范行业发展,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,国务院于2018年出台了《关于进一步规范发展融资租赁公司的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“融资租赁新规”),对融资租赁行业的监管要求、业务模式、风险控制等进行了明确规定。本文将围绕融资租赁新规的相关内容进行解读,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其对实务工作的指导意义。
一、融资租赁的定义及特点
融资租赁是指由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、租赁物的选择,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,提供给承租人使用,承租人支付租金的交易活动。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,融资租赁具有以下主要特点:
- 融资与融物相结合:融资租赁不仅是一种融资手段,还涉及租赁物的所有权转移和使用权的分离;
- 三方当事人关系复杂:融资租赁交易通常涉及出租人、承租人和出卖人三个主体,各自的权利义务需明确约定;
- 租赁期限较长:一般为3-5年,甚至更长,以使承租人有足够的时间摊销成本并实现盈利;
- 租金构成多样化:租金通常包括租赁资产的成本、利息、手续费以及必要的保险和维护费用;
- 融资比例较高:融资租赁可以为客户提供高达90%的资金支持,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。
二、融资租赁新规的主要内容
融资租赁新规从多个方面对融资租赁公司提出了要求:
-
监管要求:明确了融资租赁公司的设立条件、经营范围、内控管理、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,强化了对融资租赁公司的监督管理。
-
业务模式:鼓励融资租赁公司在做好本业的基础上,积极拓展售后回租以外的其他业务模式,如直接租赁、联合租赁等,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。
-
风险控制:强调融资租赁公司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,合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,确保资本充足率、杠杆比率等符合相关规定。
-
合规经营:禁止融资租赁公司开展非法集资、吸收或变相吸收存款、发放贷款等违规行为,保护投资者和借款人的权益。
三、典型案例分析
案例1:某融资租赁公司与A企业签订了一份为期三年的融资租赁合同,合同中约定了租赁标的物——一台价值100万元的机器设备,租赁期内的月租金为2万元。然而,在实际履行过程中,由于市场环境变化,A企业在第二年的租金支付上出现了困难。
按照融资租赁新规的要求,融资租赁公司在遇到此类情况时应当采取以下措施:
首先,融资租赁公司应当及时评估承租人的还款能力,并与承租人就还款计划进行协商。如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,融资租赁公司可以根据合同的约定采取相应的催收措施,如收取滞纳金、解除合同等。
其次,融资租赁公司应该关注承租人在使用租赁物上的表现,确保租赁物的正常运营和安全。如果发现承租人滥用或者损坏租赁物的情况,可以依据合同约定要求承租人赔偿损失。
最后,融资租赁公司应该遵守法律规定,不得通过暴力、威胁或其他非法手段追讨债务,以免损害自身的合法利益和社会稳定。
案例2:B企业在与一家融资租赁公司签署合同时,未充分了解合同条款,导致后续出现纠纷。例如,合同中可能包含了一些不利于B企业的条款,如过高的利率、不合理的违约金等等。
根据融资租赁新规的规定,融资租赁公司在订立合同时应当遵循公平原则,不得设置不公平的格式条款,也不得利用优势地位迫使对方接受不合理条件。如果发生争议,可以通过调解、仲裁等方式解决。
四、结语
融资租赁新规的实施,有助于引导融资租赁公司回归本源、专注主业,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。同时,它也对融资租赁公司的规范化运作提出了更高要求,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,保护参与各方的合法权益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融资租赁从业者应当深入学习并贯彻执行这些新规定,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,为实现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。